這是第一百篇的貼文。
開設一個FB專頁,在現今這樣的數位時代,說起來也不是什麼特別需要大書特書的事兒;但,對於五十歲之後的我來說,連續一百個星期,維持著在每週一晚上八點半刊出一篇自己還算看得過去的文章,似乎~ 已經不單純只是兩年前我以為的『選擇』而已,整個歷程,其實更像是年輕時『選擇』了吉他、音樂,接下來這一輩子得要付出的所有一切 -\-\- 這箇中滋味,也只有自己曉得。
一百篇的寫作,除去第一篇的開設說明文,以及這一篇小結的回顧文,其餘的九十八篇,我盡力地設定了若干不同的主題,大致上都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去闡述那些我覺得還可以單靠文字去詮釋的概念,以及我粗淺的認知與價值觀。書寫的過程中,我總是幻想著自己像是穿越了二、三十年的時空,回去對著那個倔強卻又慌張的自己,在面對不同主題、不同階段與狀態的學習關卡時,提出可以怎麼去分析、看待那些難題的方法。我建議了木吉他學習與研究的曲目以及樂器練習該校正的方式,我分析了音樂與時間的關聯,編曲在『音樂』與『聽眾』之間的互動心理狀態、『能量』的傳遞;關於演出過程,我們對於場地、人員與器材應該要有的認知,並且也紀錄了在 2018 年開始的新世代樂手培訓過程以及在大學音樂教育中所能扮演的角色 -\-\- 還有那些深深觸動我的心思,讓我一定要為文紀錄的隨筆 …
兩年前第一篇文字裡寫到的:『我選擇從這個專頁做為起點,說一些關於吉他與音樂的事,來對過去許多值得懷念的人、事、物,做一個收納珍藏的歷史整理;也對於臺灣音樂製作環境的未來展望,做一些個人觀察的心得分享,期待從開始投入音樂製作以來的這將近三十年,還可以有一點承先啓後的作用』,究竟有沒有能夠『承先啓後』,那得留予後人說;我能對自己交代的是:總還算無愧我心。
但,正因為現在已經是數位時代,有太多正在發生、轉眼已被淘汰的高科技資訊,有太多稍縱即逝的創新意念,單純用文字記載、說明與分享,才寫不到兩行,整張書卷就已泛黃;如何在這樣瞬息萬變的環境裡,把知識與經驗傳遞給真正需要的求知者,讓『承先啓後』達成連續性的時序,在寫就一百篇文字後的今夜,我深思著。
譬如數位模擬器材與個人音樂工作室的因果發展,進而影響整個產業在產出音樂方式的轉變,因而連帶影響閱聽人對於音樂製作水平的判準,造成音樂消費區塊、方式的位移,而又重新衝擊音樂工作者選擇器材的條件局限;又或者因為鼓勵原創音樂產出而勉力維持的展演場域與幾乎全年無休的音樂祭,甚至國家級別的金錢補助,吸引了更多、更年輕,卻還來不及鍛鍊自身武技的少年英雄,風光了場景,但匱乏了些音樂織地的內裡 … 還有更多眼下我們覺得荒謬的現實,若細究它的來歷,其實往往有著我們分說不清的、矛盾的善意,凡此種種,似乎已經不是一己之見,單靠鍵盤耕耘就能窺其全貌的了。
這一百週以來,不論是在飛機航班上、暫住幾宿的旅店驛站,或是自己熟悉的工作室、錄音室裡,我幾乎都是自己一個人面對著電腦,向內挖掘自己所有的感知,來完成每一篇我覺得有必要寫出來的訊息。這樣的方式,應該在這裡告一個階段了。
日後的文章,我期許自己能帶著電腦走出去,尋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們,用一種公開而共同的觀點,來紀錄接下來的時代;而紀錄的方式,也許不再僅限於文字,我期待能找到並熟練其他的紀錄方式,讓這些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 不論是意念上或是音樂上,真正完整而有意義地被留存下來、傳遞出去。
如果這樣的構思,對你來說有它存在的價值,請不吝建議、教導我,我們可以採行什麼樣的方式,讓這樣的概念,落實成實際的行動。
從 2014年『音樂同盟會』開始,一直到 2019 年的今天,謝謝你一直陪在這裡!
也許我們走得慢了一點,但我們還在努力前進。
而這是我們在『音樂同盟會』就說過的:『不忘初衷』。
-\-\-\-\-\-\-\-\-\-\-\-\-\-\-\-\-\-\-\-\-\-\-\-\-\-\-\-\-\-\-\-\-\-\-\-\-\-\-\-\-\-\-\-\-\-\-\-\-\-\-\-\-\-\-\-\-\-\-\-\-\-\
深摯感謝 NaNa!